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科技前沿  
 
深度水处理工程中水回用包钢集团铁腕治污还碧水蓝天
 阅读次数:945 添加时间:2015-3-24

    据新华网内蒙古频道2015年3月23日讯 每每看到朋友圈晒图、点赞包头的蓝天美景时,包钢(集团)公司分管环保工作的副总经理李德刚就满是自豪:“这其中有我们包钢集团的努力。”近年来,包钢集团转变发展理念,把环境保护放到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快实施环境治理项目,完善管理体系,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有效促进了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公司上下的不懈努力,包钢厂区大气环境质量和厂容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李德刚是包头本地人。他说,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在晚霞西映时,父辈老包钢人在美丽夕阳的映照下,或骑车子、或步走着下班回家的场景,这个场景温馨而美丽,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里。“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保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李德刚说,看着近年来包头市整治环境和企业升级转型的力度,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时候‘晚霞西映’的美景不久将会重现。”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包钢集团总经理李春龙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内蒙古自治区是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而包钢作为自治区最大的企业,必须尽快摘掉“污染大户”帽子。
  近年来,包钢集团环保工作力度越来越大,步伐越来越快。首先淘汰了落后生产设备,先后有4座4.3米焦炉、4台90平方米烧结机、1台162平方米带式球团机、4座8平方米竖炉、2座80吨转炉、4座250立方米石灰竖窑、5座混铁炉、4座隧道窑等轰然倒下被拆除,共实现减排烟尘10000多吨,二氧化硫30000多吨,实现了结构调整减排。
  在主要污染物减排方面,先后完成了炼铁厂5台烧结机、热电厂5台130吨/小时燃煤锅炉、固阳矿山公司年产240万吨球团矿链篦机机头烟气脱硫治理工程,完成了二氧化硫的减排治理。
  同时,包钢集团2012年开始建设了总排3500立方米/小时深度水处理工程,采用超滤反渗透技术对总排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系统于2013年12月投入运行后,中水回用率达到了90%以上,大大降低了包钢外排废水量。
  2013年,包钢集团投资11.67亿元完成了53项环保治理项目。2014年,包钢集团共投入23.6亿元,重点推进71项环保项目,其中最为可圈可点的,也是李春龙重点介绍的,便是包钢庆华脱硫项目,该项目是内蒙古包钢西北创业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宁波太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强强联合,立足包钢辐射周边地区,着力打造区域型循环经济而展开合作的示范项目。
  正是这项新技术,解决了包钢钢渣这个老大难的固体废料问题。该技术采用包钢炼钢产生的转炉渣即钢渣为原料,在对钢渣进行铁资源充分回收后所产生的钢渣粉进行利用。钢渣粉替代石灰或石灰石等传统脱硫剂来吸收二氧化硫,脱硫后的副产物被用于盐碱沙荒地改造或作为水泥原料被综合利用。
  “钢渣循环利用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对此,李春龙算了一笔精细的账。
  包钢庆华脱硫项目投运后每年将减排约7000吨二氧化硫,消化钢渣粉约2万吨,将产生2.6万吨左右脱硫副产物,节省石灰石1.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约2万吨,可改造400亩到800亩盐碱沙荒地,或用作水泥原料。
  而目前包钢集团每年为了减排二氧化硫,需要消耗约60万吨石灰石用于脱硫,以石灰石200元每吨计,仅此一项费用就高达1.2亿元,并产生约80万吨的脱硫渣,且不能完全被综合利用。
  全面使用“钢渣法脱硫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仅包钢每年将消化120万吨左右的钢渣粉,而包头地区的火电、化工、冶金行业的企业的脱硫系统可完全消化剩余的100多万吨钢渣粉。
  “包钢每年产生的钢渣用于脱硫将彻底搬掉钢渣这座大山,不仅减排,还为包钢每年创造约2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此次包钢利用“钢渣法脱硫及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对盐碱沙荒地改造将对当地畜牧业带来利好消息,使用脱硫副产物改造的沙荒地当年就可以重新种上牧草和土豆等作物,将带动当地农牧业种植、养殖及深加工产业链。
  新环保法已经实施,高耗能高污染的钢铁行业无疑面临着更大挑战,“进一步提高冶金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是所有钢铁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李春龙对包钢集团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来源:《包头日报》


本文共分 1



上一篇:陕西南郑县圣水镇庄房村污水站MBR工艺反渗透强化处理
下一篇:衡水润露食品建有“水为贵”牌纯净水和纳滤水生产线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 人才招聘
地址:南京市浦口区园思路1号 (TEL)025-58536996,58536999,(FAX)025-58536996
Copyright © 2011-2014 膜科技产业紫金论坛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