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科技前沿  
 
北京高安屯卫生填埋场集成了膜生化法渗沥液处理系统
 阅读次数:1055 添加时间:2014-7-22

    据中国文明网2014年6月4日讯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平均每天产生垃圾1.78万吨,每年产生垃圾总量约在650万吨。而在上海、广州以及其它城市,也面临着类似情况。“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曾经经历过像中国现在正在面临的固体废弃物数量如此之大或如此之快的增长。”世界银行一份报告如此开篇。如何处理垃圾问题,已经成为公众、政府及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北京,更是早早布局了若干个垃圾处理场站,以期在攻克围城垃圾战役中赢得主动,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就是其中之一。

  从2002年开始建设至今,短短12年间,这座位于朝阳区金盏乡南部的北京市首批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单位,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北京市垃圾处理“排头兵”。在“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理念引领下,借助各类先进的垃圾处理设施,园区工作人员每天都在上演“变废为宝”的“魔术”。

  占地面积4636亩、建筑面积1864亩的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主要负责朝阳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据园区管理中心副主任苗桂清介绍,12年来,该园区已经建成了五大垃圾处理设施,个个在北京乃至全国都称得上“业界翘楚”: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亚洲单线处理规模最大的,卫生填埋场在全市首个采用全膜覆盖,餐厨垃圾处理厂和新能源项目——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均为国内规模最大,医疗垃圾处理场在北京是第一家。

  依托以上五大设施,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已成为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卫生填埋、生化处理三大处理工艺于一体,集设施处理、科普宣传于一身的综合园区,能处理几乎所有城市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堪称垃圾处理场站中的“全能型”选手。

  “我们园区的建设目的,往简单了说就是要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苗桂清介绍说。以2002年开始建设的高安屯卫生填埋场为例,其建设创下了当时国内的3项第一:一是率先采用了膨润土垫代替粘土技术,增加了库容量;二是率先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膜双层防渗技术,确保垃圾产生的渗沥液不渗出,确保填埋场周边地下水的安全;三是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入使用,工期短、建设速度快创下国内第一。

  为真正实现“卫生”地填埋垃圾,建设方还为高安屯卫生填埋场配备了两个集成了多项高科技的重要配套设施:渗沥液处理系统和填埋气收集利用系统。

    渗沥液处理系统引进德国维尔利公司的膜生化法处理工艺,处理过程通过硝化反硝化、超滤、纳滤、反渗透等技术,使排放水达到北京市二级限值。该系统每天处理后的渗沥液,除可以达标排放外,还能产生部分中水回用,在园区绿化、道路降尘等方面发挥功效。

                                             来源:北京朝阳文明网 


本文共分 1



上一篇:产业发展回眸: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发利用海洋水资源
下一篇:大连化物所863计划项目2个燃料电池研发课题通过验收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 人才招聘
地址:南京市浦口区园思路1号 (TEL)025-58536996,58536999,(FAX)025-58536996
Copyright © 2011-2014 膜科技产业紫金论坛 All rights reserved